今天,《中山观察》八周岁了
在报道中,《中山观察》以24个大版展开了大规模论述,并分别从“城市定位”、“文化建设”、“转变发展”等十大方面出发,提出了“经济增长如何突出重围”、“城市定位如何更精准更有特色”、“低调务实如何与时俱进”、文化名城’品牌如何更响亮”、“转变发展方式如何又好又快”、“转型升级三道坎如何进一步突破”、龙头’企业如何不断增加”、“改革动力如何增强”、“外来工如何融入城市”、“民生新难题如何破解”这铿锵有力的“十问”
报道发出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就本报的报道作了一个情况说明;此外,中山市委、市政府对北外环路通车情况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加紧解决道路下沉损坏问题呼和浩特市交通局,做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尽快改善北外环路通行环境;年底,市政府明确拿出大修方案,初步金额预算约2亿元;2013年,经过反复研究和招投标程序,北外环大修工程启动;2015年上半年,历时两年的整治结束,“路震震”历史结束
正是在这个旗帜下,《中山观察》的价值和使命,在这个城市才得以安心立命
深耕城市推动社会发展
不放弃追问,直言市民关注社会问题
以南方视野书写新高度
深度
当年,经过三十年高速发展的中山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拐点:追兵逼近,转型升级遭遇桎梏如何贴近中山实际分析城市的发展走势?如何站在全省的高度为地方提出意见建议?深耕中山三年,《中山观察》主动挑起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追问
落地中山,深耕中山它聆听过基层的脉动,见证过中呼和浩特市交通局山这座伟人故里的变迁,推动过社会的发展,引领过改革的潮流
2010年7月29日,《中山观察》aⅱ03版刊登了一则通讯《中山“心病”》,一年后被评为中山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作品
2010年,借《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出版三周年的契机,《中山观察》首次就城市发展实践展开大规模的思辨性报道,引起了中山市委书记的关注创新性的特刊报道模式,也引发了不少效仿
一个呀呀学语的婴儿,会长大成为一个小学生
八年时间,意味着哪些改变?
这则报道带来的改变不止于此通过长达数星期的调查,记者项俊波分析了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人数10年翻5倍,重性患者收治率不足两成”的现状,对中山市精神病患者数量增加快、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社会认知缺失等情况进行了深度报道这一现呼和浩特市秋实中学状成了困扰中山精神卫生工作进一步开展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成为“倒逼”中山尽早解决问题的一块“心病”
扎根基层聆听发展脉动
一个全新的记者站团队,可成长为一个全城最具影响力的全媒体运营平台
经典报道
2012年9月24日,《南方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独善其身”托举主流价值观》,首次系统地提炼了全民修身行动的测评体系及道德量化标准,对中山全民修身行动的探索意义、社会价值进行了高度总结,受到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2014年06月30日,《南方日报》头版头条稿通讯《中山探路社会治理现代化》,首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中山“全民牌”社会善治新路,挖掘出省内首个系统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和能力建设范本,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探索,都提广州市公安局供了一个典型范本
罗丽娟
这一次活动,《中山观察》团队借助了南方日报全媒体平台,采用报纸报道+网络焦距+现场活动+户外led+调查问卷等全媒体宣传形式期间,由《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向全市发起支持器官捐献倡议书,《中山观察》通过媒体策划报道将活动推向纵深,通过南方日报led屏播出器官捐献公益宣传片,连续播放1个月,支持中山器官捐献网络签名也同期推出活动在中山引起较大反响,收集到逾万市民的倡议签名,这5年来,近400多位市民填写了捐献志愿表
力度
我们对时政、产经、民生、文化的主线把握,抵达了一定的思考和总结诉求而对报道对象在现代化进程中所作出的定位和判断,也成为政府制定决策、改进和完善举措的重要依据
温度
潜入城市肌绵阳市卫生局理的最深处,用扎实的采访调研作为言说基础,感知社会冷暖,成为《中山观察》一以贯之的传统
一个青涩的新记者,能成为一个成熟的观察者
《十问中山》特刊出炉后,当时履新中山不久的薛晓峰对其赞赏有加他说,这份特刊确实是花了很多心思,记者采访得相当深入特刊所提出的十大问题都很深刻,也切中了要害,这些问题也是他近期在调研中一直在不断思索的问题“先调研后发言待我将调研做完,好好思考之后,再来回答你们的十个问题”为此,2012年,已升任市委书记的薛晓峰在中山观察五周年特刊《中山答卷》中,也对当年本报提出的“十问”一一作答
八年足迹,八年观察回顾一个8岁新闻团队的成长,有许多重大事件的现场,有社会人情冷暖故事,有经济产业发展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点直击,有社会问题的深刻透视
我国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每年大概有150万人,其中只有约1万人能够移植中山市同样面临着缺器官的难题,而且器官供体缺口还在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底,中山市仅有两例市民器官捐献移植,器官来源成为了一个困扰中山多年的问题
不回避思考,跳出中山看中山推动城市发展
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广大市民的热议和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中山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后,中山市政府就此情况,在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了现场办公,从资金、政策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从而初步解决了该院病房少、病床不足的情况
感知社会温度,不仅止于报纸上2010年,我们联合中山市卫生局红十字会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市精神文明办等单位,联合开展“器官捐献万人签名”系西安市公安局交通局列活动宣传,旨在推动中山人体器官自愿捐献的历史进程
观察推动行动,行动改变城市报道推动现状改观的情况并不是孤案
《南方日报·中山观察》既是见证中山市改革变迁的出发点,又是我们以“南方”高度对中山进行表述和言说的所有起点“深耕”理念所给予《中山观察》的远不止于深度报道的叙述策略,还为我们奠定了一套立报办报的价值标准,一个观察准则
以“南方”的高度、视野和判断观照地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是《中山观察》的立足之本在这个过程中,《中山观察》坚持的是南方视野:跳出中山看中山,以新高度推动城市新发展
2007年,横栏镇一名患视网膜癌的3岁男孩“小志轩”牵动了中山市民的心刚刚落地的《中山观察》,对此在头版率先大篇幅报道,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花及时发布捐助方式及细节,随后全市多家媒体持续跟进短短一个月内,中山、东莞和广州等地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纷纷对小志轩进行救助,各镇区市民闻讯也慷慨解囊捐款,善款数字不断攀升遗憾的是,“小志轩”最终没能抓住最后一线生机,因病情拖延太久而去世了《中山观察》也因这一份深入人间冷暖的笔触,打动了中山读者
2011年8月初,中山一个论坛一则《七问北外环》的帖子引起了记者罗丽娟的注意当时,温州动车事故引起巨大关注,网友和市内媒体的焦点,放在了广珠城轨在北外环的梁墩上;而与记者站领导沟通后,记者决定错开热点,以调查作为事实发声点,从全局角度关注北外环问题当时,文字记者和摄影租了辆出租车,从头至尾走一趟北外环,一段泰安市交通运输局8.76公里的路,我们花了近三个小时跑完
为此,南方日报中山新闻部开始策划报道方案,集思广益后定下了《十问中山》的基调,开启了地方观察“问”城市发展的特刊报道模式
不畏惧困难,深入基层感知世态冷暖
2008年,《中山观察》记者游玉华、黄煜升经过多日的摸底,推出中山教师工资较低的调查报道,提出“过低的工资待遇将阻碍未来中山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的观点,说出中山教师群体的普遍心声该报道从纵、横两个维度,对中山教师的薪资结构进行了剖析,并将之与莞、深两个城市进行比较报道出街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市政府随后介入调查,经反复研究,当年年底中山教师工资普遍上涨,上涨幅度之大令许多教师感到惊讶,也为《中山观察北京市交通管理局》进一步赢得了公信力
怎样治疗白癜风才能更快康复多国执行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