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请回复“1”获取!
在归化城街道中,藏着数不清的故事,或有关房屋建筑,或有关人物杂谈,又或有关商铺字号。总之,你不走近它,就永远不知道一条小巷中所包含的万千世界与万千人物之间的纷杂关系,也无法感受由于时光穿梭,时代交替而出现的物是人非的感概。就在归化城中,有一条小巷,因为巷口那座格外显眼的小楼而得名,它就叫做南楼巷。
▲资料图
南楼巷与北楼巷
要说这南楼巷的名字,来历可有些遥远,但没办法,在一个讲究对称美学的民族中,因为要和北楼巷对称起名,所以才有了南楼巷这样的事也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想要知道南楼巷的来历还要从北楼巷讲起。
清朝时,在归化城中城北,有一条小巷,里面有两座高楼,说是高楼,其实也就是比一般住户高一层的小二楼而已,这两座高楼都是开设剃头铺子的,所以又被人们称作剃头楼。久而久之,人们把这条巷子叫做“剃头楼巷”,后来,又因为这条巷子位于城北,就把这条巷子称之为“北楼巷”。
有了北楼巷的来历和名气,再说南楼巷也就好理解了。因为南楼巷中也有一座小二楼,不过这座小二楼是清朝末期才盖起来的,所以与剃头铺子无关,但这个巷子却与北楼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楼房。所以人们借着北楼巷的名字,为这个也有楼房的巷子取名为“南楼巷”。
到了年时,全部的街道名称整顿一番,南楼巷依然叫这个名字,而北楼巷就正式确立为“剃头楼巷”,并且挂上了牌子。于是归化城没有了北楼巷,只有剃头楼巷和南楼巷。
南楼巷里的富商居民
虽说南楼巷里有座小楼,但时间一长,归化城里的小楼越来越多,这座小楼也就渐渐被人淡忘了。在这条长.3米,宽2.7米的南楼巷中并没有商号店铺,但这里的居民却都与商铺字号有关。
这条巷子是东西走向的死胡同,开始的一端在大召前街,站在大召前街向西望去,就会看到这条幽深的巷子,巷子两边全部是居民住户,每家每户都是单独的四合头大院,径直走到头,巷子又被分成三个岔路口,每个路口进去都连接着一处四合院,三个岔路口中间的空地上有一个公共厕所,厕所旁边连接着这一片居民们的公共下水道。
一位解放前就在这条巷子里居住的85岁老人张淑云说:“这巷子里住的人家都在归化城中有商号和店铺,大部分都是掌柜子或东家,赚钱之后,在这里买下一处院子,然后把自己老家的儿女和亲戚接过来居住的。所以这巷子中的居民都住的是四合院。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大召前街就算是归化城中最为热闹的地方了,又有玉泉井作为水源,大召前街两边的字号买卖繁多,南楼巷又在大召前街的西侧,在当时来讲也算得上黄金地段了,所以家里没有些个本钱就不敢来这里买房置地。我还依稀记得南楼巷一号院里居住着一位叫做方心连的老板,在归化城开了一家点心铺子,具体的字号记不住了,但是他有个外号,叫做‘石灰点心’,后来他搬走之后,一号院里就换了一家来自山西的买卖人,开了一家店铺编笸箩。二号院里住着一个姓史的人家,在归化城里卖绸缎和布匹,字号好像叫做‘新城后’,另外还有一家李姓人家,在大召前街开了一家专门卖席子的‘德恒泉’老字号店铺。这条巷子里大大小小的老板掌柜大概就有10多个。其中4号院和5号院还是翟家花园的后人买下的房产,一直由翟姓人家居住和使用。”
两位出名的民间“神医”
除了南楼巷里居住的富商人家之外,还有两位医生特别出名,但在当时没有自己的诊所,所学的医术也只有一项专长。但凡是找他们治过病的人都将他们铭记于心,所以人们总会说“南楼巷”里有个老太太可以治好什么什么病,一传十、十传百,老太太的名字被人们淡忘了,但南楼巷却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其实,这两位医生都没有留下姓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们都是老太太,在过去,女性出嫁以后就不再用自己的姓氏和名字了,只说自己丈夫的姓。其中一位老太太,因为会扎针治病,所以十分出名,据一位名叫李慧的市民说:“我小的时候就让这个老太太扎过针,当时只听说过,但没见过,一次我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就中风了,原本在好好地玩耍,突然就嘴歪眼斜,流口水了,样子十分吓人,于是奶奶抱着我就去南楼巷里找这位老太太扎针。没想到这老太太看都没看,手里拿着一个三棱针,从我的嘴里一下扎进去,瞬间喷出一股黑血,过了一会,抽搐的半边脸就慢慢放松下来,嘴巴就恢复了正常位置。最后就这样神奇地好了。后来我听说这个老奶奶治病只靠一根针,有好多中风休克的,一针下去就好了,很是神奇。”
还有一位老奶奶,同样有绝活,但却不是扎针,而是用药,这药用起来和别人不同,既不吃也不涂,而是在手心里放上一点,捂在耳朵上,这样呆上一会儿,就可以起到医治的作用了,不过这位老奶奶不看别的病症,只看和皮肤有关的病症,不少常年累月治不好的皮肤病,都在这位老奶奶那治好了。据市民李慧说:“据说这个老奶奶有个绝活,就是病人来了,不把脉,也不问话,光看看脸色,就知道病人哪里不舒服了,好像和扎针的老奶奶还是朋友呢!”
住在南楼巷里的挑水人
南楼巷就在大召前街西侧,离玉泉井水很近,在玉泉井还有泉水的时候,简直是夜以继日地给居民提供甘甜的泉水,不光周围的居民吃水用它,周边的茶馆更要用它,于是专门从玉泉井打水的职业挑水人出现了。
在南楼巷中有一个姓幸的挑水人,因为家庭困难,就利用业余时间给人们挑水送水,赚取外快。那时候的玉泉井只有一个井口,而且特别小,大家都在井台前排着长队打水,有些居民没有时间排队等候的,或者家住的比较远的,就找挑水人帮忙送水。挑水人为了不耽误白天的正常工作,通常半夜起来就开始排队打水,冬天特别冷的时候,井台边上就结满了冰,滑溜溜的十分难走,一不小心摔倒了,还要重新排队打水。在人家上班之前,挑着水给各家各户送去。
因为井口细小,所以汲水的工具也特别讲究,有的用圆形柳条水斗子,有的则用扁方形薄铁斗子,据说后者的取水量大于前者。取好水后,挑水人再用肩担上水桶给商铺、住家户送去。有提前付钱的,就在这家人家的门前标记上。有的在门框上,有的就在门旁边的墙上,用石笔或铁钉子画一道,代表一担水,等写够一个“正”字时就是五担水,好结算。通常半个月或一个月一结算,五分钱一担,按距离玉泉井台的远近,最远的用户在大什字,一角一担。后来,人力挑水就渐渐被水车取代了。有人在排子车上安放一只大汽油桶,上有注水口下有出水口,到时再装满两水桶为一担送给用户,这样省事省力,还不费劲,一下子挤走了不少挑水人。
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李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