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孩子发脾气时要共情,但为什么你

相信很多家长对“共情”这个词不陌生,这是情绪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但是经常会有家长提出这样的疑问:面对孩子哭时,我也会用“我知道你很难过”来安慰他,但是并没有奏效,是不是“共情”并没有作用呢?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什么是共情!

对于共情,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称之为同感。按照罗杰斯的观点,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罗杰斯为同感下的定义是“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可是却永远不能失掉‘有如’这个特质就是同感”

由此可以看出,共情不被对方情绪所牵引,更需要站在对方立场,体会对方的情绪和想法、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大部分情况下,当我们在“共情”时,我们其实还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我们希望使用完共情,孩子可以马上不哭(一切还是从我的立场出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其实不是真正在“共情”,我们只是在使用一个名字叫“共情”的技巧而已,其实共情可以详细拆解成“用爱平静地陪伴孩子体会她的情绪”。

在谈论该如何共情时,不如先看下什么情况下,不是共情!

共情≠讲道理、说教

当孩子有情绪时,尽管家长很想和孩子的情绪连接,可心中总是记挂着要去“纠正”孩子的行为,一心两用的情况下,常常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说教、讲道理。

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许多家长已经知道,打骂只是短期有效,长期使用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和情商的发展。讲道理,听上去比打骂好多了,可为什么还是难以和孩子建立连接呢?

这首先是因为,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中时,大脑处于非整合状态,其负责思考的部分已经无法有效进行工作。这时,父母说道理,孩子往往很难听进去,即使听到了,也很难理解和消化,更别说心悦诚服地执行。

其次,在讲道理时,家长和孩子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因此,一旦开启了说教模式,再有道理的言语也变得乏味,难以接受,更容易让孩子觉得“你根本不理解我”,激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

此外,在家长所讲的道理中,十有八九孩子是理亏的一方,而家长总是在理的那一方,潜台词就是“我好,你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但要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还要面对家长隐含的指责,内心是很挣扎的。

因此,一旦觉察到家长开始说教,有些孩子会爆发更多的负面情绪,冲家长发火;有些则自动关闭了听觉通道,让自己好受一点;最糟糕的是,有些甚至需要隔离自己的感受,才能让自己有喘息的空间。

共情≠比惨

共情既然不是同情,不是居高临下,那有些人就说,我看到你很惨,我让你知道我比你更惨,你感觉会不会好点?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在听别人诉苦的时候,为了安慰别人,有时会把自己的陈年旧账也拎出来翻一翻,会说:“你这个不算什么,我那时……”让对方知道,我们不仅经历过这样的苦,甚至比她还更苦。

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我们在家长课堂上也会做这样的实验。有些参与者感觉会好一些,但更多参与者会觉得,明明我在说我的感受,不知道怎么回事转移到你的感受上去了?好像我的感受不值一提,我并没有被真正地倾听。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沟通双方的地位仍然不对等,







































福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合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hehaitezx.com/hhhtsmj/122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