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是农历正月初十,在自治区中西部地区,这一天是传说中“老鼠娶亲”的日子,有吃莜面的习俗,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
在内蒙古、山西等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白面饿断腰”。意思是,人们吃了莜面(莜麦制成)后,可以走三十里的山路;吃了黄米糕(黄米制成)能走四十里的山路;而吃了白面做的食物,走二十里路就已经饿得直不起腰来了。呼市人也常说,莜面不能吃到撑,因为后劲儿大。
到清代初期,呼和浩特地区大面积耕种,享有“阴山莜麦甲天下”的美称。相传,清代康熙皇帝远征噶尔丹,在归化城(如今的呼和浩特旧城)吃过莜面,给予很高的评价。乾隆年间,莜面作为进贡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
呼和浩特在清末民初是个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地方。这里不仅是蒙古达官、满族贵人、商贾洋人享乐的天堂,还是一个养穷人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清朝放垦荒地以来,晋陕等地逃荒避灾“走西口”的农民大量从杀虎口、张家口、震北堡来到土默川平原谋生计。走西口的人们常说一句话:“两脚忙忙走,只为身和口。”这些晋陕农民来到呼和浩特地区租种土默特蒙古人的土地,有些人远走后山武川、四子王旗开上几十亩荒山地,种上莜麦、土豆,不用上肥浇水,一年种的粮食够几口人三年吃的;如再养上头牛、几十只羊,就能过上“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殷实日子。“走西口”的农民勤劳、聪慧,会过穷日子。
这些晋人来到呼和浩特地区为蒙地带来内地的农耕文化,也带来了他们的饮食习惯。有晋民耕种的蒙地,随着农耕文化的渐入,垦殖日广,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土默川物产渐丰。晋陕地区的莜麦、糜米、绿豆、荞麦、黄米也成为蒙地的特产,上了蒙汉民的餐桌,逐渐成为呼和浩特地区的风味食品,成了这里人们的饮食习惯。呼市地区的人们特别会过穷日子,他们生活节俭,能粗粮细做,饮食不奢。土默川适宜玉米、小麦、荞麦、粟米的生长,因此,土默川的农民就以面食为主,将小麦、荞麦做成各种面食,如,刀削面、剔鱼子,节俭一点的家庭为了省粮食,做面时将土豆、白菜和面烩在一起,谓之“搁锅面”。呼市人吃饭十分重味道,他们将草地上生长的野韭菜花(扎玛玛花)用胡油炝一下,放在面里十分提味。黄米油炸糕是呼和浩特地区人们讲究的食品,一般家庭在娶媳妇、过春节、盖房封顶时才吃炸油糕。呼市人家民风质朴,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盖房子四邻朋友都来帮工,封顶搬家主人得请帮工的人们吃炸油糕。呼市民间有“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的说法,其实是主人以此为托词,将大家聚在一起为吃顿好饭而已。
荞麦是高寒山区生长期短的农作物。荞面适宜做面食,并有降血糖、降血脂的功效。荞面发阴,适宜浇上肉汤吃。有些懒汉吃荞面图省事用手搓成猫耳朵汤吃。山西雁北人喜欢用荞面打拿糕,在开水锅里将荞面拌入,用筷子搅拌均匀,民间有“三滚三搅”打拿糕之法,而后用醋、辣椒油、黄瓜、土豆拌成凉汤蘸着吃,别有风味。
呼和浩特人的家常便饭是莜面。呼市老百姓有个顺口溜:“内蒙有三宝:莜面、山药、大皮袄。”莜面是内蒙古西部区的特产。最好的莜面产在呼和浩特市北部山区武川一带,莜面是大众食品,口里口外人都十分喜欢吃。吃莜面常用荤汤和凉汤两种,荤汤是用四子王旗的羊肉、武川土豆熬的汤,拌上莜面,热腾腾适宜冬天吃。盛夏天用凉腌汤,佐料有烂腌菜、豆角、香菜、黄瓜丝、小萝卜丝、土豆片、托县的辣椒油、毕克旗的羊角葱、和林的紫头蒜瓣、山西的老陈醋、油炸扎玛玛花、开春头道韭菜末,再将四川花椒油往芥菜丝上一浇,五颜六色、新鲜清香的配菜摆满一炕桌,再用青瓷大海碗一次性将一顿吃的莜面调好,配上十几种农家新鲜时蔬、腌制的小菜往腌汤里一拌,小屋里莜面的面香味和胡油炸辣椒、炝花椒及老陈醋、葱花、韭菜花的清香弥漫开来,使人胃口大开。莜面很难消化,不宜吃饱,有经验的老呼市人总结说:“莜面吃个半饱饱,冲上碗热汤正好好。”
莜面携带制作方便,当年旅蒙商的驼倌、车夫走后草地,为了耐饿、可口、制作方便,每天得吃一顿莜面。他们在野外烧上一锅滚水,将莜面一烫,基本上是七分熟了,几位伙计将莜面捏成小团在手臂上搓为小卷,呼市人称之为“窝窝”。
莜面还特别耐饿,民间有“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之说。吃上一顿莜面一天走三十里路也不觉得饿。莜面做法很多,最常见的是莜面饸饹,莜面鱼子,莜面窝窝,莜面顿顿,莜面魁磊。呼市人品评姑娘、媳妇好坏的重要条件,是看谁家的媳妇莜面做得好。客人进门后,主人请坐上热炕头、沏上砖茶,好媳妇只要三五十分钟就能将五六个人吃的莜面端上炕桌。巧媳妇搓莜面时,一只手能搓五根,两手十根,双管齐下,十五分钟就将莜面搓完。蒸莜面期间就得将腌汤配好。
莜面做法很奇特,秋天莜麦收割下来后先脱粒,再放到大锅里炒到六分熟,然后碾成面粉,做时用开水冲一下,这就达到八分熟了,搓成莜面鱼子后,在笼上用大火蒸上七分钟即可食用,因此,民间有做莜面经三熟之说。吃莜面得配上土豆、辣椒、陈醋。呼市人三天不吃莜面就想得慌。有个顺口溜为证:“葱花花、蒜瓣瓣、山药片片、辣椒子,调上莜面真解馋。”
呼市人大多数嗜酸,特别是和林、托县,清水河黄河两岸的农民,家家热炕上有浆米罐子,夏天农民干活回来,一进门先得喝两碗酸米粥消消暑,除此以外,每天还得吃一顿酸烩菜,一顿饭也离不开老醋坛子。平时姑娘、媳妇走着站着口不离海红果。清水河一带农家门前院后长满了海红果,秋后经霜一打满山遍野的树上都是红果,酸甜酸甜的十分好吃。冬天农民将吃不了的海红果做成果丹皮、冻成冰果子、滚成冰糖葫芦吃。黄河两岸贫瘠少水,但这一带姑娘媳妇都长得白净俊俏。我曾与任过清水河县县长、现任巴彦淖尔市副市长的李理探讨这个现象,李市长说原因有二:一是这里的农民喝天水,即旱井水,属软水;二是这里的人们嗜酸,喝酸粥、吃醋,姑娘媳妇口不离海红果,酸性食品养颜美容。这番话使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山西自古出美女、黄河两岸美女多的道理。其实食辣、吃酸、嗜咸,是劳动人民为粗茶淡饭总结出的调味开胃的饮食文化,江浙富饶的地区大多饮食清淡,晋陕移民从明清以来从内地带来的饮食文化影响了过着游牧生活的塞外蒙古人。如逢年过节,家家吃形如元宝的饺子,古代称为“扁食”,如今在汉人中早已改称为饺子了。蒙地的牧民仍沿袭古代的叫法将饺子称为“扁食”。蒙古人过“查干萨日”春节,将“扁食”和羊肉粉条一起放入锅中煮着吃,农耕饮食习惯与游牧饮食互相影响,蒙汉食俗渐渐趋同。
土默川蒙古人的语言、风俗、饮食已适应了汉族的饮食习惯。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大酒大肉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使人们视吃莜面等粗粮为时尚,过去寻常百姓家的粗茶淡饭已进入高档饭店酒店,成为健康绿色的食品。去年内蒙古美食企业家贾国龙的西贝餐饮集团将内蒙古莜面带进了联合国,莜面独特的制作工艺及美味受到潘基文秘书长的高度赞誉。昔日那些“走西口”来到内蒙古的晋陕移民可能想不到,他们带来的莜面、荞面拿糕、酸粥饭等已成为当今健康时尚的食品。晋陕移民的后代们已令内蒙古莜面、荞面、稍麦等美食遍布大江南北,贾国龙、王莉因打造挖掘内蒙古西部农家饭已成为中外闻名的美食家了。
莜面吃法千奇百怪,制作花样多态,在巧妇的手中不断翻新,糊糊、储格、馄饨、拨面、烙饼、含财、金棍、报折、圪团、耳朵、条条、琳蝌蚪、海螺、二莜面、玻璃饺子、插花片片、山药馀子、螺丝卷卷、炒面、燕麦片等吃法不胜枚举,不管做成什么造型怎么个吃法,人工制作的莜面被赋予了人的情怀与灵气。来到呼和浩特,没吃过莜面实属遗憾,吃过莜面的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莜面虽然好吃可也不能贪吃,俗话说“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碗开水正好好”。明天正月初十,记得一定要吃莜面哦!
特拍照相馆除了拍照还可以做画册哦!
预约-
场B座室特拍自拍照相馆
扫描此号有惊喜哦!
看到此分享的人家庭都和睦啦!生活都幸福啦!学业有成啦!
看到此转发的人事业都高升啦!爱情都甜蜜啦!天天开心啦!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公立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公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