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城往事母亲纳的鞋垫

内蒙古托克托县千年古城"云中郡"云中之声1月3日讯:

农历腊月初六明日天气阴-10℃~4℃东南风

母亲纳的鞋垫作者王成海

今年,母亲打来电话说,还想给你们全家做几双鞋垫,但眼睛实在看不清了,以后就不给你们做了,然后安顿说,买鞋垫的时候一定要买那些厚实的,穿起来暖和……听着母亲那边的唠唠叨叨,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从眼眶里溢了出来,只能“嗯、嗯”地答应着母亲,却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说起这事,也许大部分人不会相信,在逝去的近四十年的生命历程中,我从未买过一双鞋垫,但也从未缺失过一双鞋垫,无论是皮鞋还是布鞋,无论是春夏的单鞋,还是秋冬的棉鞋,在我穿过的所有鞋中,里面都垫衬着一双双结实耐用,好看温暖的鞋垫儿。

它们都出自母亲勤劳慈爱的双手,是母亲用心血,历经岁月的轮回一针一线为我衲制而成的。在我老小的时候,我就记得母亲是全村最手巧的人,她不但针线活做得好,此外还会画、会剪、会写。

那时农村大多小孩子是没有任何一点较文明的玩具的,有的只是那些自然中的石头瓦块、铁棍木棒,而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兄弟养成那种太过野蛮和粗俗的性格,有时间就用那些废纸给我们剪制或糊制一些牛呀、马呀、羊呀什么的小玩具,甚至用面给我们捏制几个小人让我们玩,我们姊妹弟兄如获至宝,拿着它欢呼雀跃,蹦蹦跳跳,到现在成为我童年最美好的一大记忆;每到临近年关的时候,农村人家都要贴窗花,窗花是用红纸剪成的,但人们往往为没有样品而苦恼,母亲就在废纸上画上一些花花草草或鸟儿什么的,然后用针线缝在一沓红纸上,用小剪刀连剜带剪一会就成功了,之后剩下的那副就成了人们的样品,女人们把它贴在一张白纸上,用水粘住,然后用油灯熏黑,取起样品就复制好了,那时村里许多人家的窗花都是母亲的佳作;至于写字,母亲写的都是繁体字,一个个挺拔锋利、刚劲有力,平心而问,我念了十几年书至现在写的字也比不上母亲,那时父亲每天劳动,每到月底才算工分,母亲找一点能勉强写字的废纸,用线订成一个小本给父亲记工,记得工工整整,明明白白,许多和父亲一起干活的人,最后都以母亲记的工分本为准。

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再加上我们家庭成分不好,母亲干的最多的还是下地劳动挣工分和照顾一家人的日常生活。

那时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农村普遍较穷,人们穿的衣服大多又破又烂又脏,而我们家的人尽管穿的很旧,但没有丝毫的破烂脏,那怕我们有一点地方被挂破,母亲都要及时给我们缝好。尤其到了年关,家家户户都开始拆洗旧衣服,缝制新衣服,家庭好一点的人家小孩总会得到一件裁缝机制的衣服,我们家由于条件实在不好,所以实在不敢和别人家比较,但母亲也不是没有准备,她会买最便宜的白布,然后用煮蓝或煮黑把白布染了,用手工给我们姊妹弟兄一人做上一件衣服。

至于鞋袜,这不用发愁,每年我们都能得到母亲给我们用羊毛自己纺成毛线编织的一双新袜子,鞋呢?因为用的新布少,破布多,母亲也会很轻易地给我们制成,制鞋一般是鞋底较麻烦,先是那种自己衲制的千层底,母亲衲制一只鞋底往往需要大半黑夜,后来改成用汽车的旧轮胎做鞋底,就和母亲无关了,那成了父亲和大哥的活了。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渐渐走出了那个困苦不堪的年代,也渐渐走出了父母的视野,渐行渐远,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丝毫不减当年,不过随着她老人家年龄的增大,为我们能做的也就是一些鞋垫了,并且渐渐的由给我一人做变成了给我和妻子做,后来变成了给我们一家三口做,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母亲给我、妻子和女儿做的鞋垫不下一百双,到现在为止我们家还没有真正买过一双鞋垫。

此时此刻不由得让我又想起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大家都在看

内蒙古托克托县城标的寓意

走进托克托县云中故城和东胜卫故城,探寻家乡历史遗址

揭秘: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曾两次来到内蒙古托克托县

内蒙古托克托县“通顺和”商号始末

内蒙古托克托县关帝庙来历

回忆日寇侵占托城(内蒙古托克托县)八年的日子

初探托王墓(内蒙古托克托原东胜卫故城遗址)

史建于清乾隆年间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广宁寺

内蒙古托克托县七星湖村的由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







































白癜风医院南京哪家好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个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hehaitezx.com/hhhtsly/14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