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1日,冬至!
冬至,是年最冷的时间
冬至,是年最长的夜晚冬至,是年最后一个节气
冬至又称冬节、大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为四大节。
冬至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二的前后,历书上说:“寒气已极,故曰冬至。”意思是“冬天到了极点”。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过后,气候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因而民间有“冷在三九”之说。
我国古代对冬至节很重视。
魏晋时,皇帝在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并有献袜履之仪,表示迎福绵长。南北朝时,其礼更重,且有拜父母之礼。
到了唐宋时期,冬至成了祭天祭祖的日子,冬至已与过年并重了。孟元老在他的《东京梦华录》中说:“……冬至,京师(汴梁)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可见当时汴梁的百姓对于冬至的重视。
明清时仍继承这一风俗,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由于冬至节的礼仪类似过年,所以又称“亚岁”,《清嘉录》中甚至有了“冬至大如年”之说。
一碗汤圆祈团圆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
吃完饺子不冻耳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这种说法来源于医圣张仲景,他看到严寒中百姓耳朵被冻坏,故用面包了驱寒药材,煮熟做成“娇耳汤”治好了百姓的耳朵。
冬至吃饺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
冬至馄饨求太平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吃了馄饨希望可以破除“混沌”变聪明!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赤豆饭驱邪祛病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进补吃羊肉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事实上,在江南地区,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进补,所吃的正是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
羊肉味甘性温,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历来作为补阳佳品,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羊肉的热量高于牛肉,铁的含量又是猪肉的6倍,对造血有显著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补血助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
--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