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带您了解艾滋病在口腔中的表现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由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艾滋病主要破坏人类免疫系统,使各种免疫反应均处于失控状态,导致免疫缺陷,进而引起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等病变。

一.传播途径:

艾滋病传染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可通过直接接触粘膜组织的口腔、生殖器、肛门等或带有病毒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而传染。

1.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肛交、口交有着更大的传染危险。

2.血液传播:包括: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口腔科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等。

3.母婴传播: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传染。

一般的接触并不能传染艾滋病,如共同进餐、握手、拥抱、咳嗽、打喷嚏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

二.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HIV感染后潜伏期为数年至10余年而无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就可以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般初期表现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惫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加重,症状日益增多,如皮肤及粘膜出现白色念珠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等;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持续性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同时,艾滋病在口腔中的也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

1.白色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感染常常是HIV感染的最初表现,在口腔损害中最为常见。白色念珠菌病分为红斑型,假膜型,口角炎型和增生型四种类型。病损可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多发生于上腭及舌背,表现为白色或黄色斑点或斑块,斑块可以擦去,留下红色区域并伴有出血。涂片检查可见有白色念珠菌。

2.口腔毛状白斑

口腔毛状白斑是HIV感染和AIDS患者的一种特殊口腔损害,是EB病毒所致的一种机会性感染。口腔毛状白斑通常发生于HIV感染晚期或者AIDS阶段。是免疫功能低下的先兆。临床表现为双侧舌缘白色或灰白色的垂直皱褶状斑块,有时可蔓延至舌背和舌腹,过度增生则呈茸毛状,不能被擦去。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

3.HIV相关性牙龈牙周疾病与HIV相关的牙龈牙周疾病主要有牙龈线性红斑,HIV相关性牙周炎以及急性坏死性龈口炎。

1)牙龈线性红斑表现为沿游离龈界限清晰,火红色的充血带,宽2-3mm,与牙菌斑无关,无牙周袋及牙周附着丧失,常规治疗无效。

2)HIV相关性牙周炎表现为牙周组织附着丧失明显,进展迅速,但牙周袋不深,牙周骨组织迅速破坏,疼痛,牙松动甚至脱落。

3)急性坏死性龈口炎可出现口腔恶臭,前牙牙龈单个或多个乳头坏死为特征,牙龈火红,水肿,龈缘及龈乳头有灰黄色坏死组织,极易出血。牙周软组织坏死,牙齿松动,疼痛明显,可伴有口腔粘膜的坏死性溃疡,坏死性溃疡性牙周炎是AIDS进展的标志。

4.卡波西肉瘤

卡波西肉瘤是HIV感染和AIDS人群中最常见的肿瘤,与人疱疹病毒B感染有关。发生于口腔的卡波西肉瘤最常见于上腭粘膜,其次是牙龈。呈单个或多个浅蓝色,浅红色或紫色的斑块或结节,初期病变平状,逐渐发展颜色变深并高出黏膜表面,出现分叶或溃疡。

5.非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首先表现为颈,锁骨上淋巴结无痛性肿大,病情发展迅速,易发生远处扩散。在口腔表现为弹性的红色或紫色肿块,有时可出现溃疡,好发于上腭和牙龈,可出现牙齿松动,疼痛和进行性感觉异常。

三.预防方法:

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其方法是:

1.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2.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6.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WorldAidsDay)。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主题为“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目前,我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在全球居第十四位,更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防治艾滋病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参与防治工作。

(医院牙周黏膜科供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hehaitezx.com/hhhtszy/17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