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呼和浩特美食让洋女婿和混血小美

贾思慧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人,高中毕业后前往新西兰留学,在那里遇到了爱情,嫁给了一个新西兰小伙,还生了两个可爱的混血儿宝宝。本期《玉泉故事汇》我们跟着探亲回国的贾思慧一家人,去玉泉区尝尝呼市的老味道,逛一逛呼市的老街。

(视频时长04分16秒▼)

二十年忘不了的味道

贾思慧现在生活在新西兰的奥克兰,他的老公叫Alex,大女儿叫Mikayla,还有一个一岁的小儿子。贾思慧离开呼和浩特快20年了,这么多年了,家乡的味道她依然忘不了。虽然新西兰有不少中餐厅,但是基本以粤菜、鲁菜为主,内蒙古的美食根本吃不到。这次回呼市三个月,贾思慧不仅把这几年落下的家乡菜吃了个遍,还胖了不少。

Alex是一个身材高大的新西兰人,入乡随俗,大家给他起了一个接地气的中文名——老杨。可爱的Mikayla则本来就有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可心。

呼市人的一天是从稍麦开始的,吃稍麦对呼市人来说不仅是下馆子,更像是去邻居家串门一样亲切。贾思慧带老公和孩子来吃稍麦,两个外国人用起筷子来毫无违和感,吃稍麦甚至还不忘加醋和辣椒。

稍麦还有一种吃法,就是用焙子夹稍麦,老呼市人管这叫蛤蟆含蛋。这种吃法对老杨来说又新奇又好吃,因为可以一次吃到呼和浩特的两种美食。

二十年没吃到的花脸雪糕,让贾思慧感叹咱呼和浩特的雪糕比哈根达斯好吃多了。

发展迅速的城市

老杨是个中国迷,在新西兰的时候常常和贾思慧一起追中国的宫廷剧《延禧攻略》,这次来呼和浩特,在玉泉区的百世珍一红木博物馆,终于满足了他的“皇帝梦”。

在玉泉井前,张景植给贾思慧一家讲了玉泉名字的由来。玉泉区的由来和玉泉井有关,御马刨泉的传说也让贾思慧一家人听的津津有味。

在大召广场的阿拉塔汗塑像前,贾思慧一家合影留念,同时对归化城的建立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于五塔寺这座几百年的古迹,来自新西兰的老杨赞不绝口,对于世界上第一块蒙文天文图更是表示大开眼界。

这么多年没回呼和浩特,家乡的变化很大,不过来到塞上老街,贾思慧在这里找到了少儿时的回忆。熟悉的街巷,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子,通顺街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同样吸引着老杨。

带着孩子出门,如厕是家长们最头疼的。贾思慧说呼市的青城驿站满大街都是,比在国外都高大上。

十年前第一次来呼和浩特的时候,老杨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更像是个小镇子,整体感觉比较乱。时隔十年,呼市的发展已经可以算是他心目中的大城市了,在玉泉区还能看到不少具有本地特色的东西。

洗脑的此地话

刚来呼和浩特的时候,贾思慧的女儿可心一句中文不会说,在呼市待了三个月,不光中文说得很溜,连呼市的此地话都说的有模有样。如果不看脸,光听可心说中文,完全听不出是个才来呼市三个月的外国小姑娘。

现在可心还能通过汉语拼音,教爸爸Alex说呼市此地话。

玉泉故事汇,每周一期

《玉泉故事汇》第二季节目正式在玉泉区新闻网、新华网玉泉区频道,“活力玉泉”、“巨呼市”等新媒体矩阵平台以每周一期的频率推送,欢迎大家捧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hehaitezx.com/hhhtszy/174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