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4日凌晨3时许,在中国北方的呼和浩特,已是万物萧索、天寒地冻,整个城市还未从梦中醒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陈璞莹主任却在深夜接到了一个求救电话。“陈主任,我父亲气管切开术后2年,现在气管切开处有痰栓堵塞,呼吸困难,该怎么办?”陈璞莹主任快速询问病史医院就诊。
重症医学科夜班值班医师董建华及值班护士王玉龙、王巧飞、苏润梅立即准备好有创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抢救车、吸引器等抢救设备,准备工作就绪,此时陈璞莹主任也已到达了科室,所有人都紧张地等待着患者的到来。
患者3点40分急诊入重症医学科病房,患者此时呼吸急促,气管切开窦道处可见血性痰栓部分阻塞气道,陈璞莹主任医师仔细查看患者并给出初步诊断:I型呼吸衰竭。急查血气氧分压下降,立即给患者吸氧、建立静脉通路,静点多索茶碱及糖皮质激素缓解气道痉挛,患者血氧饱和度可维持在90%以上,呼吸困难较前稍好转。
但是患者性情固执、烦躁不安难以入睡,值班大夫董建华和护士王玉龙等人都守在床边不断地安慰、开导,患者对男护士王玉龙相对比较信任,慢慢沟通配合治疗。
经过缜密的思考,陈璞莹主任决定,患者高龄,病情危急,情况复杂,解决目前问题需要多学科联合协作。清晨8点,胸外科田少鹏副院长及耳鼻喉科段志坚主任应邀紧急赶到重症医学科病房,经过会诊综合评估后,陈璞莹主任及会诊专家一致认为应先完善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明确栓子所在位置及气道情况,为下一步手术做好充分术前准备。护士长梁雪娟立即联系门诊气管镜室,气管镜室卞凤仙护士长与王飞副主任医师迅速将电子支气管镜从门诊三楼转运至重症医学科病房。
陈璞莹主任亲自指导医护人员积极展开救治工作,麻醉师史燕平、气管镜室卞凤仙护士长、ICU梁雪娟护士长配合陈璞莹主任医师为该患者行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中发现气道切开窦道处气管内壁有混合型栓子附着,阻塞气道近80%,给予利多卡因盐水浸润后试行取出异物,取出过程顺利,无并发症,急查血气分析(未吸氧下):PH7.,PCO.0mmHg,PO.6mmHg,SO.9%,呼吸衰竭顺利纠正、呼吸困难逐渐缓解,患者虽然不能发声,醒来后用手写的第一句话是:我好了,我想回家。
时至此刻,大家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疲惫也一扫而空。寒夜虽寒,但挡不住医护人员仁心仁术的光芒,大爱无疆,正是医护人员医德医风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