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太仆寺旗地处锡林郭勒盟草原腹地,地形多低山丘陵,但唯有一座当地人称作“石条山”的山峰能勾起许多家乡人的回忆。
石条山,顾名思义,由一块块整齐的石条立柱组成,坐落在家乡小镇的近郊处。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郊外有座石条山,那时哥哥姐姐们的学校组织郊游,石条山是必去之地。记得他们拍回来的那张黑白照片上,一大堆人挤在石柱下,露出青春甜美的笑容。及至我初三毕业那年,班主任也组织我们去石条山游玩。那时好兴奋啊,终于可以去这个盼望已久的地方了,同时也说明我已经长大,十几公里的路程能够胜任了。
中考后的那年夏天,我们一大帮人在老师的带领下,骑车向石条山进发。通向石条山的十几公里砂石土路,起起伏伏,我们一路欢歌笑语,用尽力气踩蹬脚下的车子,最后终于筋疲力尽地来到了山脚下。石条山就矗立在起伏的丘陵上,远观并没有恢弘气势之感,只是在平缓的草原深处突然沿着山坡出现了一座石柱群。石条山到了,我们沿着山坡开始奔跑,不一会就累得气喘吁吁。原来看似平缓的山坡爬起来却发现坡度很大,我们路经一块块倒塌的石柱,石柱都是非常规整的长方体立柱,爬累了,大家就坐在立柱上休息,有调皮的男生还躺在宽大平整的石柱上晒晒太阳。
大家继续攀爬,到了山坡的险要处,到处是突兀的岩石,我们相互拉着手,生怕落下任何一个人。半山坡上,我们走近了石柱,这才感受到这座山峰的雄伟。抬头仰望,高大直立的柱体拔地而起,笔直地插入天空,一条条石柱紧紧挨在一起,像列队齐整的兵士等待命令,又像古代一本翻开的书简,每一条石柱都记载了浩瀚苍茫的历史。等我们爬到了山顶,放眼回望石条山脚下的坡地,那些倒塌的石柱原本是和山上的石柱并肩站立的,但由于风雨和日月的侵蚀,无奈率先离开了母体,倒在了这片广袤的锡林草原上。
石条山是怎么形成的?石柱属于什么岩石?为什么当地人命名其为石条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朴实的乡人祖祖辈辈也没有去探究,牧人们早已把它们当作一堆寻常的石头。直到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和中国地质大学的教授探访了家乡的石条山后,谜底才被揭露。原来石条山蕴藏着草原亿万年前的秘密,石条山是中生代的火山遗迹,这些石柱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凝结而成的玄武岩岩柱。
自从家乡的石条山被地理杂志揭秘后,蜂拥而至的游客骤然增多。今夏,我们初中同学三十年聚会其中有一项活动就是再次爬石条山,去那里捡拾一块属于自己的石头,复苏心中儿时的记忆。
聚会的第二天,喝过早茶后,我们驱车前往西郊的石条山。当年那条漫长崎岖的小路,如今很快就败在了快捷的交通工具上。不到二十分钟,说话间石条山就映入我们的眼帘。
穿过路边一大片黄色的油菜花海,再走过一片蓝色的胡麻地,绿色草地连绵的高处,石条山以它冷静沉默的姿态静观我们这群欢呼雀跃的访客。
当我们再次登上石条山顶,脚下这些在火山迸发巨大张力下飞落山涧的群石,散落在草原深处,一截截断壁残垣的石柱好像有了生命一样,悲壮地刻录了地质的变迁。石条山虽然没有高耸入云的雄壮山峰,也没有秀美的山峦景致,但它却沉默安详地固守在塞外锡林郭勒,庇佑着这块壮美草原。我们在峰顶转身回望家乡的小镇,包裹在麦浪和油菜花中心的出生地,也记录着一代代太仆寺人的成长和奋斗。
为了怀念家乡的这座山峰,我信笔写诗一首:
七绝咏石条山
天造奇峰矗草原,
世人皆以飞来仙。
石条立柱擎日月,
沐浴朔风逾万年。
(图片来源:依然低调)
侯彩虹,女,70后,文学硕士,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来自锡林郭勒草原,现居塞外青城,喜欢在繁琐的日常剪一段时光慢慢回味。在浮躁的尘世里,执笔取暖,煮字疗饥。有散文、随笔散见于《华夏散文》、《呼和浩特文艺》、《呼和浩特日报》、《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