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补平语文讲堂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全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本文讲述了什么道理?

从以下两方面把握:

(1)位置:论点常在这些位置

①题目点明②开头提出(事例引出/名言引出/直接提出/引用提出)③结尾总结④文章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的句子)

(2)一般是判断句,有判断词,或能转换为判断句。

(3)观点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具有很强的倾向性。

2、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

如果是论点,回答格式是:是论点,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是判断句,表明了作者对……问题的观点看法。

如果是论题,回答格式是:是论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虽是个句子,但是个疑问句,)仅仅提出了本文要议论的问题或话题……,没有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

3、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常见的有:⑴名言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名言后边,答题格式是:①道理论证,引出并证明了……的论点。如果名言比较幽默,还要写上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⑵事例开头,而且论点就在事例之后,答题格式是:①事例论证,引出并证明了……的论点,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⑶比喻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其后,答题格式是:①比喻论证,引出并证明论点,生动形象,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⑷直接提出论点,答题格式是:开门见山,直接亮明了作者的论点。此种情况较少。

⑸虽然是名言、事例或比喻开头,但后面跟的是论题,答题格式是;①引出论题,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还有一种开头不太多见。先提出一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举出一些貌似能证明的事例或名言,与中心论点截然相反。答题格式是:提出错误片面观点,举出片面事例或名言,为本文树立批驳的靶子,从而引出本文论点。

4、本文/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题思路: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5、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⑴事例论证的回答格式是: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⑵比喻论证的回答格式是: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论点,通俗易懂,容易让人接受。

⑶对比论证的回答格式是:将……和……作对比(或从正反双面进行对比),突出证明了……的论点,给人深刻鲜明的印象。

⑷道理论证(常常考查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的道理论证),回答格式是:通过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证明……的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注意:“……的论点”,如果是从全文问论证方法的作用,要写中心论点;如果是从某一段或几段问,要写分论点,分论点往往在论述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6、本文/本段用的什么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两种。作用都是证明了★★的论点。

7、文段中举了哪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按照谁干什么的公式概括。作用:事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

8、文中为什么举作者自己的事例?

答题格式:(1)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文章产生亲切感真实感;(2)事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如果在开头,则接着写:(3)引出论点或论题。

9、“某某”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格式一:不好。因为⑴“……”词有……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更加符合事实;⑵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回答格式二:⑴该词去掉后语句意思发生了某某方面的变化,与事实不符。⑵去掉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0、为本文/本段补充一个事例。

答题格式:按照“人物/事物+体现该文或该段观点的关键词+具体事+结果”的公式,最好是名人事例,切忌张冠李戴、细节失真。还要注意字数简洁。

11、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思路/层次。

常见的典型思路是:⑴先提出……的论点;⑵然后用……论证方法和……论证方法证明论点;⑶最后得出……结论。

12、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感受/启发。

答题格式是:正如文中所说,……(中心论点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题中指定的话)+在我生活中,……(生活中的事例现象)+我认为,……(对上面两点谈看法)。

1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结合原文和自己生活实际,谈发现、体会等。

解题要点:⑴阅读链接材料,找出与原文的链接点;

⑵分析材料与原文的关系:①对比②类比

⑶要审清题目要求。若有几则材料,就从几则材料中概括出共性,任选一个角度即可,答题时既要提到原文,又要兼顾材料内容,还要谈出自己感受,并注意字数要求。

14、说说某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一般考查的都是结构上的关键句,答题格式如: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的的……。⑵中心句,揭示了文章的……观点。⑶与……句前后呼应。

15、某某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答题思路:(1)一般往所在句的前边找,往往是前边的那句话,或那句话的一部分。(2)找到后还要放入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读,检验是否合适。

16、本文的分论点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题思路:分论点一般是论证部分的段首句,也会是段尾句,有时候独立成段。

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并列关系,也有递进关系。

17、说说本文/本段/某几段所举事例在论证角度上的不同。

答题格式:……是正面事例论证,……是反面事例论证。

18、联系生活实际,对文中观点和材料发表看法、见解与主张。或根据文中话题自提一个有别于文中论点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答题思路:(1)先提出论点,要注意用判断句;(2)再进行论证,最好用事例论证。

19、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标题。

答题思路:

(1)从论题角度拟,可以用“论……”、“议……”或“谈……”的格式;

(2)从论点角度拟,可以用“……是……”、“……应该……”的格式。

一、(呼和浩特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回答22——25题(9分)

最低的生活能力

①世上的人,学问有大小,能力也有大小。有学问的人,著书立说,从事教育;有能力的人,做大官,管理大企业,呼风唤雨;运气好的人,也能水涨船高,靠着别人的因缘,出人头地。但是有一些人,实在没有那么大的学问,也没有那么大能力,是不是就一事无成呢?

其实不然,只要有心,具备一些最低的生活能力,也能生存。我们应该扪心自问。

②你能烹煮三餐吗?吃是人生大事,民以食为天,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公司,都少

不得要吃。纵使你什么能力都没有,煮个三餐的能力不能没有。在家庭里,从小随着父母生活。就应该学会烧煮三餐,一个不能料理三餐的人,如何能生活下去呢?

③你能认真负责吗?在工地为人看守物品,在大楼能做守卫、管理员,只要认真负责,讨得别人的尊敬、欢喜,也是生活能力的表现。

④你会开出租车吗?开车的技术是很容易学会的,开车的勤劳、能耐,就不容易有了。但是你要生活,最低的生活能力,就是要具备一样专长,你既不能当建筑高楼的建筑师,也不能做企业家的幕僚人员,做个出租车司机,也能养家糊口,也是表现生活的能量。

⑤你肯做临时工吗?一般的临时工,就是指苦力。基本上人都有吃苦的能力,所以肯把吃苦的能力使用出来,也会有工作。所谓临时工,帮人家做挑夫,帮人家推车,帮人家打扫。帮人家做杂务,既不需要什么技能,却是生存的本钱,也是最低的生活能力。

⑥你愿意捡破烂吗?我们看现在的社会,有一些捡破烂的人也能发财。例如台湾彰化福山寺,就是靠着一群义工从事资源回收,经过十几年的时问,终于建成了一座福山寺。一个人假如能做到“你丢我捡”,让废物再利用,不但生活无忧,也是为社会做环保。

⑦你会耕种田园吗?住家的门前屋后,有时候一小块荒废无用的零星土地,只要着手整理,加以开垦种植,或者种些花卉,或是种些蔬菜,不但美化环境,也能增加收入,对生活不无帮助。

⑧人说双手万能,人的六根,口说、手做、脚行,都是本能。假如没有口才,也没有快腿,运用万能的双手,可以帮人家做手工。举凡编织、雕塑、组装零件等,都是表现自己的

能力,让自己不一定靠别人来养活。

⑨最低的生活能力,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假如上述最低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坐吃山空,只等着别人救济,那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22.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23.什么是“最低生活能力”?(2分)

24.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5.“甚至只要有志,不但能养活自己,还有能力养活别人,那就是最好不过的事了。”将这句话放回文中,恰当的位置是()(2分)

A.①②段之间

B.⑥⑦段之间

C.⑦⑧段之间

D.⑧⑨段之间

二、(呼和浩特一模)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11分)

人生拿趣味做根底

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

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什么悲观厌世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

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可以严格地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索。

晋朝有位殷仲文,晚年常郁郁不乐,指着院子里的大槐树叹气,说道:“此树婆娑,生意尽矣。”一棵新栽的树,欣欣向荣,何等可爱。到老了之后,表面上虽然很婆娑,骨子里生机已尽,算是这一期的生活完结了。

殷仲文这两句话,是用很好的文学技能表达出那种颓唐落寞的情绪。我以为这种情绪是再坏没有的了。无论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倘若被这种情绪侵入弥漫,这个人或这个社会再不会有长进,何止没长进,可能什么坏事都要从此孕育出来。

总而言之,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好像机器房里没有燃料,发不出蒸汽来,任凭你多大的机器,总要停摆。停摆过后,机器还要生锈,产生许多有害的物质哩。

人类如果把趣味丧失掉,老实说,那人虽然勉强留在世间,也不过是行尸走肉。倘若整个社会如此,那个社会便是病态的社会,终究会被医生宣告死刑。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3.请具体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25.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用作本文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

22.最低生活能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1分)如果没有是人生最大的悲哀。(1分)

23.运用万能的手,自己谋生的能力。(2分)

24.例证法(1分)捡破烂这种最低生活能力,不仅能够生活,而且能为社会做贡献。(2分)

25.D(2分)

二、

22、趣味是活动的源泉(2分)或人生拿趣味做根底(1分)

23、首先,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人生拿趣味做根底。(1分)其次,正反对比论述趣味对于人生的作用。(1分)最后,得出结论趣味是活动的源泉,人类社会不能把趣味丧失掉。(1分)

24、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1分)把没有趣味的人生比作没有燃料的机器房,(1分)生动形象的论证了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这一中心论点。(1分)

25、C

一、(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4题。(9分)

体内的小人

冯骥才

①小人,是指人格卑下者。但这里要说的可不是那些在生活中时不时会碰到的小人。我说的小人在我自己的身上,或自己的体内。

②小人原本在每个人体内,包括伟人,何况我?人本善,还是人本恶,其实善恶兼有;人当然有人性,却也带着兽性,两性并存;善是用来克制恶的,否则便成了恶人;人性是要来克制兽性的,不然就成为兽类。小人呢?

③善与恶和人与兽是对立的,小人却不是。它如果在别人身上很好识别,比如某人好嫉妒,某人好调唆,某人趋炎附势或卖友求荣,会看得清清楚楚,但这小人在自己身上便不易察觉。它不声不响隐藏在我的体内,暗地作祟,当它表现出来——由于与自己利害相关,往往并不自知,可是在别人眼里,我就显出那么一种小人的意思来了。人常说,身边的坏人好防,小人难防;可是自己体内的小人就更难防了。

④体内这些小人什么模样?弄不清模样怎么防?

⑤夜读《山海经》的插图,都是神头鬼脑奇肢怪体,一下子居然“瞧见”了这小人的模样。尖头如锥,小眼如灯,舌如条锯,身如烟缕,这样怪的东西居然就潜藏在我们的体内,甚至是我们的一部分吗?

⑥是的。由于它和我们的私欲、妒忌、虚荣、贪婪等等无形地融为一体,不但不被我们发觉,反而成为我们本质的一部分;它也是人的本质和人性的一部分。这样,它就一定会表现出来的。但在它表现出来时是不知不觉的,可是一旦它赤裸裸地呈现出来,我们可就站在高尚的反面和人性的阴影里了。傅雷先生在其所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序文中不是也说过:真正的光明不会永无黑暗的时刻,真正的英雄也不是永无卑下的情操吗?

⑦当然,体内的小人最初并不这么可怕。我们或许有点贪心、心生妒忌、有些私欲与别人的利益相关。每当此时体内的小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冒出头来。当它满足了我们,使我们得到好处,我们便会放纵它。久而久之,它就来操纵我们,异化我们,一点点使我们成为货真价实的小人。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抑制它,战胜它。我们不可能消灭小人——因为它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抑制小人,对它保持警惕,不能叫它在体内“长大”,使自己走向自己的反面。

⑧所以,我们必须在自己的心里划一条自我的防线,将体内的小人视做自己的敌人,因为战胜这种体内小人的力量,与他人无关,不在别处,全都在自己身上。

⑨我知道,我不可能全部消灭自己身上的小人,但我会对它警惕,以战胜它作为自己为人的快乐。(选自《杂文选刊》)

21.《山海经》插图里的“怪东西”就是小人的模样吗?作者这样写用意是什么?(3分)

22.第⑥段引用傅雷先生译著里的语句有什么作用?(2分)

23.下面对第⑦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们放纵体内的小人,是因为它会使自己得到好处。

B.对体内小人保持警惕,抑制它的成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C.有点贪心、心生妒忌这些私欲,要想尽办法抑制它,直至消灭它。

D.放纵体内小人的最终结果会令我们成为人格卑下者。

24.请你说说文章第①段和第⑨段从“我”的角度表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21.不一定(1分)通过“怪东西”的模样,让抽象的“小人”具体化,引起读者厌恶(反感),从而警惕自己身上的小人。也使行文活泼、生动。(2分)

22.引用傅雷先生译著里的话,证明了小人是人的本质和人性的一部分,它就一定会表现出来的观点。(2分)

23.C(2分)

24.以“我”为例,证明中心论点:小人在自己体内,战胜小人的力量与他人无关,全都在自己身上。同时体现了“我”自省的力量。(2分)

二、(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4题。(10分)

谦虚与虚伪

季羡林

①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谦虚一向被认为是美德,应该扬;而虚伪则一向被认为是恶习,应该抑。

②然而,究其实际,二者间有时并非泾渭分明,其区别间不容发。谦虚稍一过头,就会成为虚伪。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的。

③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提倡谦虚最早的国家。在中国最古的经典之一的《尚书·大禹谟》中就已经有了“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这样的教导,把自满与谦虚提高到“天道”的水平,可谓高矣。从那以后,历代的圣贤无不张皇谦虚,贬抑自满。一直到今天,我们常用的词汇中仍然有一大批与“谦”字有联系的词儿,比如“谦卑”、“谦恭”、“谦和”、“谦谦君子”、“谦让”、“谦顺”、“谦虚”、“谦逊”等等,可见“谦”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④可是在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拦路虎:什么叫“真诚的谦虚”?什么又叫“虚伪的谦虚”?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简直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

⑤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地”指的首先是东方和西方。在东方,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须说是“拙作”或“拙文”。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是找不到相当的词儿的。尤有甚者,甚至可能产生误会。中国人请客,发请柬必须说“洁治菲酌”,不了解东方习惯的西方人就会满腹疑团:为什么单单用“不丰盛的宴席”来请客呢?日本人送人礼品,往往写上“粗品”二字,西方人又会问:为什么不用“精品”来送人呢?在西方,对老师,对朋友,必须说真话,会多少,就说多少。如果你说,这个只会一点点儿,那个只会一星星儿,他们就会信以为真,在东方则不会。这有时会很危险的。至于吹牛之流,则为东西方同样所不齿,不在话下。

⑥可是怎样掌握这个分寸呢?我认为,在这里,真诚是第一标准。虚怀若谷,如果是真诚的话,它会促你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有的人永远“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人往往不能进步。康有为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自称,年届而立,天下学问无不掌握。结果说康有为是一个革新家则可,说他是一个学问家则不可。较之乾嘉诸大师,甚至清末民初诸大师,包括他的弟子梁启超在内,他在学术上是没有建树的。

⑦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选自《半月选读》)

21.“我认为,我们应当提倡真诚的谦虚,而避免虚伪的谦虚,后者与虚伪间不容发矣。”这是从文中抽取出的一句话。将其还原,正确的位置是()(2分)

A.①②段之间B.②③段之间

C.③④段之间D.⑥⑦段之间

22.对第⑤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掌握谦虚的分寸很难。

B.东方人出于礼貌的自谦不能为西方人所理解。

C.在西方没有中国所谓“拙作”或“拙文”的概念。

D.西方人强调必须说真话,而东方人却不是这样。

23.第⑥段论证的是什么内容?举康有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4.请你从身边的生活中举一个具体的实例解释“谦让”这个词。

21.C(2分)

22.D(2分)

23.真诚是谦虚的第一标准。(1分)举康有为的例子论证“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往往不能进步,这从反面证明了真诚是谦虚的标准,真诚谦虚使人进步。(2分)

24.要点:谦虚地推让或退让。(3分)示例:放学了,初三的我和高三的他相挤在校门口,他礼貌地避止,请我先走。

三、(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4题。(9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也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综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吧,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旋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之所以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旋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赤道,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这种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是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六十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形成了两大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眼珠子突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的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和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成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次数和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旋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那些科学家们却从中发现了真理。由此可见,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就能从平常的事情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文章有删改)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22.第③段画线句中的“?”指,“!”指。(2分)

23.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语句。

谢皮罗教授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他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赤道,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1.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就能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前进。(2分)

22.疑难问题答案(真理)(2分)

23.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不会形成漩涡(意思对即可得分)(2分)

24.运用了举例论证(例证法),举生物学家密卡尔逊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那些

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大都善于从平常事情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

找到真理。(3分)

(整理:呼和浩特实验中学王补平)

(原创资料,转载请注明:来自王补平老师







































济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hehaitezx.com/hhhtswh/148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