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心语
在大学中,有那么一群可爱的辅导员,他们是同学们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用长情的陪伴,让同学们变得自立、自尊、自信、自强,懂得感恩,顶天立地,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辅导员心语讲述的就是这群人的故事,这里面有辅导员们的生活感悟和工作经验,有欣喜也有辛酸,这些大家熟知或不熟知的平凡点滴,是辅导员的心路历程,也是同学们成长路上的精神标杆。
“如果三月播种,九月就有收获,焦虑的人啊,请你不要守着四月的土地哭泣。土地已经平整,种子已经发芽,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来完成。
——熊培云
”“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听着王书记台上字字珠玑的讲话,看着手中明确提出“统筹谋划,形成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征求意见稿,我想,很多辅导员会如我一般,满怀希望,甚至热泪盈眶。虽然距离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已经过去一个多月,我的心情却始终难以平复,总有一个问题挥之不去:在“全面人才观”的指导下,作为一名辅导员,该如何立足岗位成才?
记得接到参会通知的时候,旁边一个年轻老师有一点戏谑地说,辅导员现在都可以参加高端人才工作会了……坦白地讲,我并没有感觉很受伤,因为他的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观感,也确实戳破了我内心的忐忑,忐忑于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是不是称得上、配得起“人才”二字?
在我浅薄的认识里,“人才”一定是能够为学校创造价值的人,那么如何衡量这种价值则十分关键,它关乎着每个人的存在感、意义感和获得感,关乎着学校能否释放人才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对于教师而言,如何衡量这种价值,除了“立德树人”以外,还有很多明确的标准,比如文章、项目、获奖,一整套评价标准量化了教师的贡献,决定了他们的职业发展,甚至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学校的资源配置。对于辅导员而言,如何衡量这种价值:学生健康成长?自身“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这些提法明确了辅导员“德、能、勤、绩”的要求,但属于纲领性文件,关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具体评价体系、管理制度并不完善。
所以,在辅导员的群体中,常常会存在这样两种现象:
一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投入度有所消退,工作性质的琐碎、繁杂或许是造成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更深层次的原因,我想是一句话道出的辛酸——辅导员工作是一个良心活,这句话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阐明了辅导员是一个价值注满的职业,需要更多的仁爱之心。可是细想来,这句话言外之意多少有这样一层意思“辅导员的工作做多做少、做好做坏由心而定”,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一,界限不明、标准不清,很多职能部门、甚至是辅导员自身都不知道什么是辅导员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做到什么程度是一名好辅导员、什么程度不是一名不好辅导员;其二,工作表现与个人发展没有显著相关,相比之下,年龄、入职时间、院系情况等辅导员无法控制、改变的因素影响更显著。
二是,由于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奖惩制度,一些渴望上进的辅导员热衷于举办各种学生活动,其中有多少是出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被学生认可,触动学生心灵思想的;多少是以爱的名义填补自己的焦虑,满足自己的需求……只要场面热烈、宣传到位,也许不会有人深究。
只能说,与其他人才队伍相比,也许,一直以来辅导员队伍接受的外部刺激太少,白癜风的方法北京治疗白癜风价格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