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能走的都走了,滞留的打工人要走的也开始准备了。
都说万事皆休过后,留下的是一地鸡毛。而学生和打工人走后,留给呼和浩特的是啥?
铁口断房以为,什么也没留下,反而是他们的离开,带走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烟火气。
本来住满的大学生公寓人去楼空,操着各地口音,在各个领域忙碌的身影消失……
逢屋漏偏逢连阴雨,首府楼市挨了这一“棒子”,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再养成“三胖子”?
该怎么复苏楼市,该怎么振兴房地产?吃第一口螃蟹的代价太大,且容错几率太小。哪怕有“一城一策”的方略在,如果能有块河里的石头摸着,应该能够让呼和浩特购房者更加安心。
而这块“石头”是现成的。
它就在呼和浩特西南公里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内蒙古经济第一强市——鄂尔多斯。
10多年前,鄂尔多斯房地产的所有美好被现实戳破,被誉为“资产过亿富豪七千,资产过千万的至少十万”的鄂尔多斯,一瞬间从天上掉到地下,而且还是脸先着地的。
当人们从鄂尔多斯有辆出租车,却有辆路虎的美梦中醒来后发现,当时只有万人口的鄂尔多斯,每天新房上市面积就有6万平米,男女老幼挨着人头点,每个人需要消化的房产指标高达13平米。
有老铁在后台给铁哥留言说“年从呼市来鄂尔多斯淘金,正赶上三年房地产不景气!那个时候顶账房,一套平米房子,35万。平米房子外加一间地下储藏室还有两供基金,55万就卖了!”
那时候,鄂尔多斯房价从被炒高的万元以上,狂泻到了每平米元左右。这种情况,即使是放到现在的呼和浩特楼市来看,也到了无以复加让人抓狂的地步。
但是,鄂尔多斯却用十年之功,让这里的房地产业走出阴霾,见到光明。
鄂尔多斯走出的房地产复苏路子,总结起来四个字——“节流开源”。
在“节流”方面,鄂尔多斯用10年时间停止土地供应,从年房产竣工面积近万平米,到年不足50万平米,极限拉长时间消化库存。
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建立了烂尾楼“超市”,极尽能量盘活存量房,让存量房与保障房、租赁住房相互转化,满足各种居住人群需要。
在“开源”方面,鄂尔多斯真金白银引进人才早已不是新闻,而且这不是朝天大炮,而是细致到获什么奖就发多少钱,做多大贡献就受颁多少奖金的地步。周边旗县人口被强力吸纳,城市发展后劲愈发迅猛。
鄂尔多斯发挥资源禀赋,早早地就确立了支柱产业的升级迭代战略,人口尤其是人才的集聚,更给这座城市的产业注入了源泉活水。
开源节流只是解决了鄂尔多斯房地产的过去和现在。对房地产未来的衔接,鄂尔多斯则祭出了“房票”的法宝。
年起,采取货币化安置+“房票”的方式,鄂尔多斯开始给拆迁户发放官称“鄂尔多斯市房屋兑换凭证”,民间称为“房票”的票据。
房票拆分找零,可以相互转让的特性,甚至催生了中介和黄牛市场。当年鄂尔多斯一共发出了68.5万平方米”房票”,全部实现交易的话,等于盘活了近70万平米的房产。
如今,回看鄂尔多斯房地产市场10年踽踽独行之后的复苏,铁口断房以为,首府至少能够吸取一下经验: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使去化困难的楼盘改变住房属性,满足大量的保障性住房需求。二是以人才购房为指引,让更多人才闻“房”起舞,来到呼和浩特就业、创业。三是以产业目标为标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收入。四是整饬房地产乱象,借鉴鄂尔多斯“房票”模式,加快去库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房”为鉴可以看未来。用另外一个角度解析呼和浩特楼市,